编者按A策略
2025年5月8日,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第8版刊登专题报道《一场别样的平安留学课》,介绍了在“金蛇载梦 九州同春”2025蛇年全英中国留学生春节联欢晚会上,一部取材真实案例、由在英中国留学生原创排演的反诈喜剧小品《诚不我欺》。
《诚不我欺》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蛇年春节期间,留学生郑天震接到假冒中国使馆的诈骗电话,在即将汇款之际,被两位室友机智识破骗局,化解危机。该剧用一种“温柔的提醒”将安全意识送进了大家的心坎里,传递了中国驻英大使馆和全英学联对留学生的关怀,“有祖国的陪伴,再远的路,也如同归途;再远的异乡,也是‘留子们’温暖的家。”
随后,人民网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、神州学人网转发了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的报道。5月13日,凤凰新闻客户端刊登《<诚不我欺>——一场讲给海外学子的平安留学喜剧课》一文,肯定《诚不我欺》“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留学生坚定理想信念、增强安全意识、涵养家国情怀的良好精神风貌”。
在这些报道中,我们得知《诚不我欺》的创排是完全由在校学生完成的,而该剧的编剧正是我院导演系2022级戏剧导演班的饶若曦。今天,让我们走近这个大三学生,感受在她的戏剧世界中的“文学梦”。
展开剩余86%饶若曦PROFILE
湖南长沙人,现为中央戏剧学院2022级戏剧导演本科班学生。
编剧作品话剧《市歌诞生记》,在“戏剧中国”2023年度作品征集推选活动中获话剧类优秀作品奖。
编剧作品喜剧小品《诚不我欺》在2025全英春晚演出,随后受邀在UCLCSSA 2025春节联欢晚会、Lancaster TownHall LA1 1PJ、Bridgewater Hall巡演。
编剧作品话剧《无治之症》于《香港文艺》2025年第1期“剧作家在册”栏目发表,并被聘为香港文艺杂志社签约作家、香港文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,聘期为十年。
2025年5月,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。
01
文学种子的萌芽
谈到自己的艺术启蒙,饶若曦最先想到的是上小学的时候,她每篇周记的最后一句话都是“今天真开心呀!”然后,爸爸问她,你除了“开心”,就没有别的想法吗?她说:“没有呀,我就是很开心呀!”于是,爸爸就带着她跑到新华书店,买了一大堆童话故事,看完一批再买一批,结果饶若曦爱上了看书。她开始自发地写作,不为完成作业,只为抒发和表达自己。
在这个如饥似渴的“造梦”过程中A策略,她阅读了花鼓戏的剧本。花鼓戏幽默、接地气的语言风格,明快紧凑的节奏,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,让她看到了戏剧的魅力。她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作家,为了让自己的作品“动起来”“活起来”,她开始看电影、电视剧、戏剧。
就这样,她顺着脑海中梦想的样子,走进了中央戏剧学院。
饶若曦第一次踏进中戏校门时
02
从文字到舞台的破茧
来到中戏以后,导演系的学习改变了饶若曦的创作思维。她认为,相较于导演、演员来说,编剧离舞台会远一些。导演系的教学缩短了她和舞台的距离。每次写剧本,她都会不断问自己:“如果我是导演,我会想要排演这个剧本吗?我会想要这个情节吗?这个情节在舞台上有呈现的可能吗?”她的脑海里浮现的不再是一个一个文字,而是一连串的舞台行动。她会在考虑文字美感的同时,兼顾演出操作的可能性以及舞台节奏的合理性。
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创作,2024年6月,饶若曦的原创剧本《市歌诞生记》,在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举办的“戏剧中国”2023年度作品征集推选活动中获优秀奖。
《市歌诞生记》是一部反官僚主义轻喜剧,主线是某市公职人员在各种官僚作风的威压下、各种关系的撕扯中,完成上级安排的制作市歌的任务。该剧采取褒则贬之、贬则褒之的笔法,塑造了崭新、鲜活的各级干部形象。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有多处意想不到的反转,充满悬念。台词话外有话,笑果不断。
这部作品经历30余稿的修改。获奖后,饶若曦还在修改这个剧本,她觉得获奖不是终点,排演不是终点,艺术创作只有加油站,没有终点站。
饶若曦在中戏校园里
03
扎根现实的创作实践
转眼到了2025年初,接到全英学联关于反诈作品的创作邀约时,饶若曦有些茫然无措。因为她既没有留学经历,也不了解留学生的生活。
于是在创作初期,她采访了几位有被骗经历的留学生。她了解到,诈骗犯会通过一系列洗脑操作,让受害者自愿接受24小时全方位的视频监控。这都是她始料未及的。除了信息差以外,留学生也会因为在海外求学的过程中,内心常感到孤独而受骗。犯罪分子利用人性的善良,受害者出于心疼父母、保护亲朋的本能才上了他们的“贼船”。诈骗犯不但掏光了受害者家里的钱,还抹杀了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信任。
写这个小品的时候,她的内心充满了同情和愤怒,她希望通过戏剧鼓励大家说出困难。热心的同学、使馆的老师,永远都是海外留学生坚实的后盾。
话剧《诚不我欺》在英中国留学生表演剧照
《诚不我欺》的排练期超过三个月,大家经过数十次线上、线下碰面,在学业之余完成了剧本的创作、排练,以及在英国伦敦、曼彻斯特、兰卡斯特等地的巡演,引发热烈反响。
饶若曦喜欢原创作品,她认为在拉400部影片和把20部电影各拉20遍两者当中,她会坚定地选择前者,她希望广泛见识不同的艺术形式与手段,再探索最适合当前题材的表现形式。她不想写得跟前人一样,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体现不同的风格,不形成单一的定式。
于是紧接着,2025年2月,她在《香港文艺》第1期“剧作家在册”栏目发表了话剧《无治之症》,并被聘为香港文艺杂志社签约作家、香港文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,聘期为十年。
《无治之症》讲述了11岁的女孩苏苡沫得病后的经历。表面写的是主人公的治病过程,实则写的是她的得病过程。该剧描写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,正是这些成人极易忽略的小事,影响了这个孩子的一生。这是一个读者能看到开头,或能猜到经过,但绝对想不到结局的剧本。
这部作品是饶若曦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创作的。她等了很长的时间,等到自己不再为“亲历者”的身份所束缚,等到自己可以用“旁观者”的眼光冷静地回溯和打量自己,才开始创作。
今年是饶若曦的创作“丰收年”,但她却异常平静,她认为艺术是名词,是形容词,更是动词。因此,她与所有热爱创作的同龄人共勉:不要怕失败,不要怕质疑;失败只当试错,成功不要自矜。她认为,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路,我们可以走着去,可以跑着去,也可以骑着平衡车滑一段、歇一段。只要在前进,就是“小确幸”。
供稿|党委宣传部 大学生记者团
图片由饶若曦本人提供
采写|石子非
审校|顾泽惠
责编|陈予婧A策略
发布于:北京市金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